• 大的汤勺(直径10厘米左右)以及制作蜂窝糖的锅
• 砂糖(细砂糖和三温糖(三温糖是黄砂糖的一种,为日本的特产,常用于日本料理,尤其是日式甜点。三温糖是以制造白糖后的糖液所制,因此色泽偏黄,具有浓烈甜味))
• 小苏打(碳酸氢钠)
• 鸡蛋(蛋清)
• 温度计(能测量200℃范围的温度计)
• 若干根一次性筷子
• 细铁丝
• 大的汤匙
• 纸
• 煤气炉
用于制作蜂窝糖的铜锅,其直径为11厘米、深3厘米。而我所用的汤勺直径为8.8厘米、深2厘米,其实还可以选用更大一点的汤勺。因为要准确测出砂糖液的温度,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才行。
• 带有温度计的搅拌棒
用一次性筷子夹住温度计,并用铁丝固定起来,做成搅拌棒。将温度计底部的圆球稍稍收进去一些,并在125℃的位置做一个标记。
• 制作“白色小块儿”
在纸杯中放入小苏打、蛋清、细砂糖,然后进行搅拌。
放少许蛋清,然后加入碳酸氢钠进行搅拌,使其变成像“软冰糕”一样的固态物质。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细砂糖,进行搅拌。往小苏打中加入细砂糖,可以让砂糖液更容易变得“牢固”——成为结晶核。
一个鸡蛋的蛋清可以制作40个蜂窝糖,所以在一开始,就要想好到底要使用多少蛋清。
• 搅拌棒
如果使用的是专门用来制作蜂窝糖的锅,可以使用其配套的搅拌棒。而如果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话,最好是将三根筷子绑在一起。因为如果搅拌棒不够粗,会让搅拌的效率大打折扣。
在搅拌棒的前端,放上小豆至大豆大小的“白色小块儿”。
① 在锅中放入两汤勺的细砂糖、一汤勺的三温糖、两汤勺的水,做成一个圆球状的砂糖液。其中,细砂糖和三温糖有45~50克,而水则占了一半的分量。
▼将温度计斜着插进锅中的砂糖液,使温度计底部的圆球完全被液体包裹,这样才能准确地测出砂糖液的温度。
▼如果做出的砂糖液圆球不够大的话,是无法准确测出其温度的。
② 用中火加热。此时要一边测量温度,一边进行搅拌。在气泡冒出前一直用大火加热也是没问题的。104~105℃时温度的上升过程会有一点点停滞。
▼不要激烈地进行搅拌,而是要通过搅拌,让糖液温度达到整体统一的状态。
▼在达到105℃前,会产生一些一出现就破掉的气泡。
③ 当温度超过105℃时,将砂糖液稍稍远离火源,让温度缓慢地上升。超过125℃时须立刻关火,然后将锅放到台面上。
▼慢慢数到10。等气泡全部收下去后就OK了。
▼超过105℃时,气泡就会带有一定的黏性。在搅拌时要注意不能弄破气泡,同时还要观察砂糖液的温度。
▼超过110℃后,砂糖液的温度会迅速地上升。所以,要将锅从火源上稍稍拿开一些(或者将火调小),让温度一点点地上升。这是调节温度的一个要点。
▼一定要注意加热不能超过130℃,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④ 将前端带有“白色小块儿”的三根筷子插进砂糖液,以画圆圈的方式进行搅拌,直至整体变成白色,其中稍带一些黄色。
▼大概搅拌20圈后,就可以将搅拌棒从中拿出来了。
▼砂糖液会“噗”地膨胀起来。
▼根据砂糖液的状态,有时并不需要搅拌20圈。在搅拌的过程中,看到砂糖液越来越黏稠,并且只能通过搅拌棒看见一部分的锅底时,就可以停止搅拌了。
⑤ 等到整体凝固了以后,再对锅底进行加热(注意要远离火源,特别是锅沿的部分)。这样,可将锅与蜂窝糖粘在一起的部分熔化开(将锅倾斜后,用筷子一戳,蜂窝糖整个可以移动为宜)。然后盛放在纸上,就完成了。
① 锅中残留一部分砂糖液也没问题,可做下一个蜂窝糖。
② 实验结束后,砂糖容易粘在所用的器具上,所以最好在煤气炉上事先贴一层铝箔。由于砂糖是溶于水的,所以如果粘上了砂糖的话,可以将其浸泡于水中,稍等一会儿就可以进行清洗了。将用过的器具都泡在水中,就能很简单地进行清洁了。
③ 假如制作失败了,砂糖液粘在锅上时,可以往锅中加水并一边加热一边进行搅拌,也能去除粘黏的砂糖液。
砂糖液的状态能根据温度的不同而进行变化,但并不会回到原始的状态。
115~120℃时为糖稀状。加热至125℃时,砂糖水会在冷却的瞬间变成圆形的固体,用手指按压可以被戳破。130℃时会迅速变硬凝固。135℃时也会凝固。140℃时则可以拔出丝来。
因此,要想让蜂窝糖能够顺利膨胀起来,需要让砂糖液的温度保持在125~135℃(130℃最佳)的范围。
除此之外,像糖浆、软糖、拔丝糖、牛奶糖等点心也是利用了这种性质。
另外,要制作“棒棒糖”这样带有淡淡的颜色、类似玻璃状的状态,需要让砂糖液保持在150~160℃的范围。我一边测量着温度一边将砂糖液加热至超过150℃,然后倒在事先放在铝箔上的牙签上,这样就做好了一根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