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不存在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在多电子原子中,一个电子不仅受到原子核的引力,还受到其他电子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显然要削弱原子核对该电子的吸引,可以认为排斥作用部分抵消或屏蔽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作用,相当于使该电子受到的有效核电荷数减少了。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于是有
Z*=Z-σ
式中,Z*为有效核电荷;Z为核电荷;σ为屏蔽常数,它代表由于电子间的斥力而使原核电荷减少的部分。一般来说,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大。不同电子所受的屏蔽作用不同,其大小与角量子数l有关:l大的电子,受屏蔽大,能量高;l小的电子,受屏蔽小,能量升高的幅度小。对于n相同,l不同的原子轨道,有:Ens<Enp<End<Enf。
屏蔽常数σ可用Slater经验规则计算出来,规则如下:
(1)将原子中的轨道按下列顺序分组:
(1s),(2s,2p),(3s,3p),(3d),(4s,4p),(4d),(4f),(5s,5p)…
(2)上述顺序中处于被屏蔽电子右侧各组轨道中的电子,对此电子无屏蔽作用,σ=0。
(3)被屏蔽电子为(ns,np)组中的电子,同组中的每一个其他电子对屏蔽电子的σ为0.35(同组为1s电子时σ为0.30)。(n-1)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对被屏蔽电子的σ为0.85,(n-2)及更内层中的电子为1.00。
(4)被屏蔽电子为(nd)或(nf)组中的电子,同组中其他电子对屏蔽电子的σ也为0.35,所有左侧各组中电子对对被屏蔽电子的σ均为1.00。
在计算原子中某电子的σ值时,可将有关屏蔽电子对该电子的的σ值加和得到。这这个方法可用于主量子数为1到4的轨道,更高轨道的准确性较差。
例如碳原子的1s电子的屏蔽常数σ=0.30,因而有效核电荷Z*=5.70;2s电子的屏蔽常数σ=2×0.85+3×0.35=2.75,有效核电荷Z*=6-2.75=3.25。
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概率较大的电子,可更多地避免其余电子的屏蔽,受到核的较强的吸引而更靠近核,这种进人原子内部空间的作用称为钻穿效应。由于电子运动具有波动性,电子可在原子区域的任何位置上出现,也就是说,外层电子有时也会出现在离核很近处,只是概率较小而已。钻穿能力:ns>np>nd>nf。如钾原子的4s电子和3d电子均在原子芯外,都能钻到近核内层空间运动,但是它们在原子芯内钻入的程度不相同,4s有两个小峰离核较近,钻入程度深,3d只有一个大峰,钻穿作用最小,因此E(4s)<E(3d)(图4-4)。钻穿效应可以解释原子轨道的能级交错现象。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是其他电子(屏蔽电子)对某轨道上电子(被屏蔽电子)的屏蔽能力力和某轨道上电子(被屏蔽电子)回避其他电子屏蔽的能力的两个侧面(被动和主动)来描述多电子原子中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轨道能级的影响,着眼点不同,但本质都是一种能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