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核在磁场中的共振
实验室k / 2019-08-02
核磁矩在磁场中有2I+1个不同的能量状态。根据电磁理论,在磁场H0中,放入一个磁矩为μ的小磁铁,则它们的相互作用能为:
E=-μH0cosθ
式中:θ为μ与H0间的夹角。对于空间取向量子化的核磁矩,同样也用上式表示原子核处在磁场中的能量。
当θ=0时,E=-μH0,负号表示体系的能量较低,即核磁矩与外磁场同向;反之,θ=180°时,E=+μH0,体系的能量较高,即核磁矩与外磁场方向相反;核磁矩与外磁场方向垂直时,位能等于零,而处于一定角度时,则E=-μHH0,μH是核磁矩μ在磁场方向上的分量。在无外磁场存在时,核磁矩具有相同的能量。只有当磁核处于磁场中,由于磁矩的取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量,且其能量与外磁场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以1H核为例,在外磁场中它有两个取向,m=+1/2和m=-1/2,m=+1/2是低能态,其值相当于-μHH0;m=-1/2是高能态,其值相当于μHH0,因此,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E=2μHH0。图17-3给出了氢核在不同外磁场中的磁能级图。
一个氢核在外磁场作进动时,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加一个振荡线圈,对此照射电磁场,就会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产生直线振动磁场H1。H1可以分解为两个矢量成分,即相位相同而旋转方向相反的两个回旋成分。其中一个回旋成分的旋转方向与核进动的旋转方向相同。假如外磁场H0不变,则根据Larmor方程,进动核有一定的进动频率。此时,改变电磁辐射频率,H1的回旋频率也会变化,一旦射频与核进动频率相同时,1H就吸收射频电磁波的能量,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从而发生了核磁共振(图17-4)。也就是说,当电磁辐射波的能量(E=hv)等于核的两个能级差△E=2μHH0时,核吸收能量,发生共振。
核磁共振与其他吸收波谱一样,能級的跃迁服从于量子力学的选择规则。核磁能级的跃迁规律是△m=±1,对1H来说,就是处于m=+1/2的低能态核跃迁到m=-1/2的高能态。根据式(17-4)和核磁共振的条件可知,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之间有如下的关系式:
v=γH0/2π
式中:v为共振频率,γ为磁旋比。
根据核磁共振的原理可知,某个核的磁共振条件必需具备下述三点:
(1)核要有自旋,即为磁性核。
(2)必需将磁核放在强磁场中,使核的能级差显示出来。
(3)照射频率与外磁扬的比值符合核的磁旋比:v/H0=γ/2π
以1H核为例,在磁场强度H0=2.35T时,发生核磁共振的照射频率为:
v=γH0/2π=(2.67×10(8次方)T-1·s-1×2.35T)/(2×3.14)=100×10(6次方)s-1=100MHz
对于13C核磁共振来说,如提供2.35T,则共振时的照射频率为:
v=γH0/2π=(0.6721×10(8次方)T-1·s-1×2.35T)/(2×3.14)=25.2×10(6次方)s-1=25.2MHz
由于γ是核的特征常数,不同的核有不同的γ值,因此,在同一外磁场中,不同的磁核其共振频率是不相同的。图17-5列出了使用60MHz仪器时,一些常见磁核的共振频率。
假如要把其他磁核的信号也要记录在氢谱的记录纸上,即使记录最靠近质子的氟(19F)的信号,就要相应延长记录纸长度3.7km左右,意即要调节外磁场使照射频率和它的比值符合19F的磁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