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性物质)。
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性物质)。
三、由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性物质)。
此外,还有像钻石、聚乙烯这样的由巨大的分子所构成的物质,无法被归类到这三大类物质中,我们在这里予以忽略。
作为固体的一种,晶体基本上分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这四种。
其中,分子晶体较柔软且熔点低:离子晶体较坚硬,熔点也高;金属晶体则具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这三大物质中,由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当然只会包含金属元素;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当然只会包含非金属元素;而离子构成的物质,则同时包含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约100种元素,其中占八成以上的是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的原子大量聚集后形成的“金属”物质,具备以下三大特征:具有金属光泽;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具有延展性。
“延展性”——其中的“延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展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延性”与“展性”一起合称为“延展性”。
从原子角度来说,“金属”都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原子中存在很多可自由移动的电子(自由电子)。闪闪发光的金属光泽,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线几乎全部被反射所形成的。
当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结合时,金属原子会失去自由电子,转移到非金属原子中。也就是说,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就不再是金属了。例如,铁的氧化物是由“金属”的铁与“非金属”的氧形成的化合物,不再具备金属的相关性质。
铁、铜、银、金等金属具备独特的光泽。金属经打磨后所呈现的闪亮的光泽,叫作“金属光泽”。像十日元硬币的表面,有时会有锈迹而呈茶色,但只要将其表面的锈迹除去,就能露出其原本的赤铜色金属光泽。
大部分的金属光泽都是银色的。除此之外,还有“铜”所具有的赤铜色,“金”所具有的金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