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1868~1943)因其犹太人的身份,一直无法当上大学的助教。直至其三十岁时才被某大学聘为助教,于是他开始了勤奋的研究。
1906年哈伯终于当上了化学教授,而此时他关注的领域,也是当时化学界最大的话题——如何将空气中的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
当时的氮素肥料,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和“硝酸钠”,这些都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养分,特别是对于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当时可获得的氮元素却十分有限。
虽然空气中含有很多的氮元素,但如果不能将其以“硝酸盐”或“氨盐”的形式做成肥料,就无法被植物吸收。因此,当时用于生产肥料的“氨”,只能从天然的智利硝石或煤炭干馏时的副产品中获得。且当时一直依赖从南美的智利进口大量的硝石,总担心有一天资源会枯竭。
那么为什么不将占空气五分之四体积的氮元素拿来利用呢?
很多的化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挑战,可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在德国化学厂商BASF公司的C.博施的技术协助下,哈伯与博施成功实现了“氨”的工业化生产。
具体来说,就是在10MPa~30MPa的高压与500℃的高温中,让氮气与氢气发生反应。这在当时的化学工业界尚无相关的处理经验,所以最大的难题是开发出能够承受如此高压、高温的反应装置。
而开发这种装置的任务就交到了博施手中。一开始使用的是铁质的反应装置,结果装置突然发生破裂,博施险些丧命,最后他终于研制出了可以耐高温、高压的反应装置。
哈伯与博施在“氨”合成法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功,不仅是德国,更是全世界粮食增产的大功臣。为表彰他们所做的贡献,哈伯与博施分别于1918年、1931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1913年,德国开始将哈伯与博施研究的氨合成方法(利用空气中的氮元素来合成氨)进行工业化。当年夏天,位于德国奥堡的工厂开始生产氨肥。同时,还可以用氨肥来制成硝酸,再用硝酸生产出火药。
1914年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据说,当时的德国皇帝在得知了哈伯与博施成功研制出合成氨的消息后说:“这下可以放心地开战了!”
由于当时受到海上封锁,对智利硝石的进口一度变得十分困难,所以才会有上面这样的传言吧!因为要进行战争,就需要有大量的面包(食物)与火药(弹药)。而“氨”,既是生产面包(食物)的氮素肥料,又是生产火药原料硝酸的重要物质。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应该不是真的。因为在哈伯与博施完成氨合成法的研究之前,当时正处于战争临近爆发的时期。化学家艾米尔・费歇尔(1852~1902)就曾担心面包与火药的生产,于是向政府建言,可得到的答复是“学者不要干涉军事上的事情”而被拒绝。因为,当局预想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五年的时间,也耗费了大量的火药。而氨合成法的工业化,从面包与火药这两方面,客观上都对战争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告终,同时德国被要求支付巨额的赔偿金。哈伯为了自己的国家,想出了从海水中提取黄金来支付赔偿金的主意。因为在当时已经证实了1吨海水中含有几毫克的黄金,所以哈伯才会提出这样的想法。他在往来于汉堡和纽约之间的客轮上建立了秘密实验室,进行提取黄金的实验。
但是,哈伯所测出的海水中黄金的浓度,每吨中仅有0.04毫克(现在估计就更少了),而实际提取出的黄金量为零。就算真的能提取出黄金,其成本也要远远高于提取的数量的价值,所以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的伊珀尔,德军与法军的对战中,从德军阵地中冒出一股黄白色的烟雾,并随着春天的微风飘向法军的阵地。
在烟雾飘进战壕的同时,法军士兵就开始咳嗽、挠胸并伴随着惨叫声倒地……现场一片哀鸣,好似人间地狱。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释放了170吨氯气,导致法军5000名士兵死亡,14000人中毒,第二次伊珀尔战役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实施的毒气战。
而这场毒气战的技术指挥官就是哈伯。哈伯在劝说其他科学家和他一起投身毒气弹的开发时,曾抱以这样的理由,“如果通过毒气弹能让战争早点结束的话,就等于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哈伯的夫人、身为化学家的克拉克,深知使用毒气进行化学战会带来怎样的悲惨后果,因此她劝说自己的丈夫退出战事。但是哈伯却充耳不闻。
“科学家在和平时期属于世界,但在战争时期则属于国家”“用毒气弹才能让德国迅速取胜”,哈伯说完又出发前往了东部战线。而克拉克则在当天傍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广义上来说,在战争中最早使用毒气的国家是法国。法国曾解释说“我们所使用的溴乙酸,只是单纯地起到刺激剂的作用,并非是毒气弹”,但其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率先使用了毒气(催泪瓦斯)。
而真正将毒气弹用于实战的,则是上面所讲的第二次伊珀尔战役。在此之后,英军于同年的9月、法军于翌年的2月也使用了氯气进行报复。
德军与协约国双方都动员最优秀的科学家投入毒气弹的制造。
针对可以避免氯气伤害的防毒面具,人类又开发了毒性比氯气强10倍的窒息性光气,还有呈无色无味的状态,一旦接触就会使皮肤溃烂,引起严重的肺气肿,导致肝脏损伤的芥子气。而哈伯始终领导着这些毒气的开发。
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的出现
日本 | 年份 | 事件 |
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
1915 | 德国军队在比利时的伊珀尔首次使用毒气弹 | |
1925 | 日内瓦协议禁止使用化学武器 | |
伪满洲国成立 | 1932 | |
1935 | 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使用毒气弹 | |
日本军队开始在中国战线使用毒气弹 | 1937 | |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 1945 | |
1988 | 伊拉克军队在库尔德人地区使用毒气弹 | |
日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 1995 | |
1997 | 禁止化学武器条约生效 |
但是,希特勒上台以后,犹太人出身的哈伯颇受冷遇。作为无比爱国的化学家,哈伯却因为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被迫辞去了病毒研究所所长的职务。
身心俱疲的哈伯离开了德国,前往瑞士的疗养院静养。后来,他又受雇于英国。但是,由于英国人对哈伯的毒气弹仍怀恨在心,所以他在那里工作得并不愉快。
无比失意的哈伯从英国前往瑞士进行休养旅行,于1934年1月29日在瑞士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