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族大多数化合物表现出+Ⅴ氧化态的稳定性从P到Bi逆减,例如它们的氧化物:
P4O10对热较稳定;
As2O5加热时分解为As2O3;
Sb2O5加热时分解为Sb2O3;
Bi2O3极不稳定。
从它们+Ⅴ氧化态→+Ⅲ氧化态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来看也体现这种通变的倾向,见图13-12。
以上事实表明在ⅤA族中随着原子序数增大的重元素,在价电子中有两个电子不易成键,它的低氧化态较为稳定,而与族数相同的最高氧化态则不稳定。这种趋向在ⅢA和ⅣA族中也很明显,在ⅡB族中也有所表现如单质汞的活性较低。这种从上到下低氧化态渐趋于稳定的现象,习惯上被认为是由于所谓“惰性电子对效应”引起的。实际上这几族重元素的ns2电子对并非特别“惰性”。从表13-9中的数据可看出,虽然ⅤA~ⅢA各族中Bi、Pb、Tl的6s2电子的电离能均略高于Sb,Sn,In的5s2电子的电离能,但这不足以说明“惰性”电子对效应的根本原因。因为As、Ge、Ga的4s2电子的电离能比6s2的高得多,按理As,Ge,Ga的4s2电子的“惰性”应该很大,不易成键并且倾向于生成稳定的低氧化态(+Ⅲ、+Ⅱ、+Ⅰ)的化合物。而事实上,As(Ⅲ)在碱性介质中是一中强的还原剂,Ge(Ⅱ)和Ga(Ⅰ)的生成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若以ns2的电离能大小来解释惰性电子对效应是不确切的。
表13-9 ns2电子的电离能/kJ·mol-1
ⅤA | ⅠE4+ⅠE5 | ⅣA | ⅠE3+ⅠE4 | ⅢA | ⅠE2+ⅠE3* |
N P As Sb Bi |
16920 11231 10880 9660 9770 |
C Si Ge Sn Pb |
10843 7587 7712 6873 7160 |
B Al Ga In Tl |
6087 4562 4942 4526 4849 |
* ⅠE2、ⅠE3、ⅠE4和ⅠE5分别表示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电离能
氧化态的相对稳定性必定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共价化合物的激发能和键能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晶格能。表13-10为砷分族和锗分族氟化物的平均单键键能。从表13-10键能的数据可看出:(1)M—F的键能在相同元素的氟化物中,高氧化态的键能总是小于低氧化态;(2)在同一分族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M—F的键能逐渐减弱。因此,最终重元素成键的能量有可能太小,不足以补偿MⅣ→MⅤ或MⅡ→MⅣ所需的激发能或M+Ⅱ→M+Ⅳ+2e-过程所消耗的能量,而倾向于生成低氧化态的MF3或MF2的化合物。
表13-10 平均单键键能/(kJ·mol-1)
|
M—F(MF5) | M—F(MF3) | M—F(MF4) | M—F(MF2) | |
As Sb Bi |
~406 ~402 ~297 |
484 ~440 ~393 |
Ge Sn Pb |
~452 ~414 ~313 |
481 ~481 ~394 |
用表13-10中键能的数据和F—F的键能(154.8kJ·mol-1)计算MF5和MF4的分解焓变,其结果列于表13-11。从MF5(As→Bi)和MF4(Ge→Pb)的分解反应焓变来看,其中BiF5和PbF4的△H°值最小,即它们分解时所需要的能量最小;这样也表示在ⅤA和ⅣA族中它们是最容易分解,高氧化态最不稳定。这个结果与上述的分析是一致的。
表13-11 MF5和MF4的分解反应焓变△H°/(kJ·mol-1)
MF5(g)→MF3(g)+F2(g) | MF4(g)→MF2(g)+F2(g) | ||
As Sb Bi |
421 533 149 |
Ge Sn Pb |
689 537 379 |
原子序数较大的重元素成键能力较弱是由于:(1)原子半径增大,电子云重叠程度差;(2)内层电子数目增多,这些内层电子与其键合原子的内层间的斥力增大等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