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铀的平均停留时间相当长,为5×105年。因此,有人曾预计海洋中铀的分布大概是均匀的。但是根据三宅、杉村(1964);三宅、杉村、内田(1966)的观测可知,不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铅直方向上,铀的分布都有相当大的变化(平均含量3.4微克/升,变动幅度10-20%)。虽以往没有考虑到,可是由上述事实产生一种新的推测,即海水中铀的含量或许要受生物的影响。在这种预想下,三宅、杉村、前田(1970)测定了海洋生物中铀的含量,并发现以干燥重量计,有的海产植物浓缩系数达600。由此,对于其它天然放射性元素,了解何种生物对其有影响的问题,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科齐( Koczy,1955)虽叙述过有关海水中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地球化学收支平衡问题题,但他完全没有考虑有关生物的影响。在他当时所用的方程式中添加上与生物影响有关的项后就得到下式:
L+B+λ+E=D+λ'+P+S (2.15)
式中,L为由陆地供给的速度,B为因生物的分解作用而产生的无机元素再生的速度,λ为放射性元素生成的速度,E为由大气侵入的速度,D为沉积速度,λ'为放射性蜕变速度,P为有机物生产速度,S为向大气散逸的速度。上述各项都用微克/米2·年为单位表示。
设海洋的深度平均为4000米,初级生产干燥有机物为120克/米2·年,河水流入量为80升/米2·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7年。铀、钍、镭、锾*和放射性碳在海水、河水及深海底泥中的浓度示于表2.15。由表2.15给出的数据中,就铀、镅和放射性碳的含量而言,并不存在大的误差,但是过去钍和锾的各个分析数据显著分散,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差到103数量级。这里,对互为同位素的钍和锾的关系或镭及母体的关系必须稍作详细地探讨。
表2.15 河流和海洋的放射性元素平均含量
元素 | 河流(微克/升) | 海水(微克/升) | 海洋生物(微克/克) | 沉积物(微克/克) | 真光带内(100米)的含量 (微克/米2) |
U | 1 | 3 | 0.1-1 | 1 | 3×10-5 |
Io* | 1-2×10-6 | 6×10-8-6×10-6 | 6×10-8-5×10-6 | 6×10-4-12×10-4 | 6×10-3-0.6 |
Ra | 0.7×10-7 | 1.2×10-7 | 1×10-9 | 1×10-6 | 0.012 |
Th* | 0.2-0.4 | 5×10-4-5×10-2 | 5×10-4-5×10-2 | 5-10 | 50-5000 |
14C | 2.5×10-8 | 3.5×10-8 | 0.8×10-6 | 2×10-7 | 3.5×10-3 |
* 假设锾和钍的放射性比为20。
* 钍的放射性同位素,Th230。——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