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溶于海水中,并很快变成海底沉积物的组成成分,它是由大陆岩石、土壤风化而来的。很明显,大部分铝是由陆地水流和风搬运到海中的风化产物,是由直径为微米—毫米的粒状物直到离子状态各种大小的铝化合物构成的。但直到现在,关于海水中铝的含量和存在状态,还是长时间反复讨论的问题。
过去亨德勒等(H.M.Haendler,1939)在加拿大靠近华盛顿的圣约翰海峡,从1936年5月开始测定了一年间表层海水中铝含量的变化,得到变化值为200-400微克/升。此外在东北太平洋的大陆架洋面上,还查明了铝的垂直分布。该地样品测定结果,表层水约为600微克/升,100米深处约为1毫克/升。其后到1950年左右,很多研究者都试测过海水中铝的浓度,但因对试样中的浮游悬浊物考虑不周周,因此得到1毫克/升左右的高值。1953年西蒙斯(L.H.Simons)等人作了关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表层水中铝和铁的报告。他们用瓦特曼滤纸将海水过滤之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铝,用有机试剂比色定量法测定了铁。此外,把试样贮藏在聚乙烯瓶中,对容器的污染也深加注意,在31个地点的表层水中,得到铝的平均值为3微克/升,铁为2.6微克/升。萨克特等(W.Sackett,1962)和乔伊纳(J.Joyner,1964)等用孔径为0.45微米的微孔过滤器滤去浮游悬浮物,分析溶液和悬浮物中的铝和铁,得出外洋中溶解铝为1土1微克/升,浮游悬浊物中为1~120微克/升。同时,在靠近美洲大陆海区铝和铁的含量与外洋水相比较,显著增高,并且还指出这些元素可作为了解由大陆流入的水扩散混合的指示元素。而且,丰田、岡部(1967)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洋14个地点,由表层到1000米的各层取样,对样样品用微孔过滤器过滤,得到浮游悬浮物,并分析了这样浮游悬浮物和海底沉积物中的铝、铁、硅和僯。如果由铝、铁、硅的三角图来看浮游悬浮物的组成,那么不管在哪个海区海底沉积物的组成都大致类似,并且还进一步搞清了在南大洋混有硅藻的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