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分析法
同修 / 2022-07-11
电解分析法
一、电解池和电解分析法
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时,阳离子移向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从阴极上获得电子,阴离子移向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向阳极放出电子,结果它们都变成了中性物质(原子或原子团)。这种因为通过电流使化合物分解的反应叫做电解,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图12-18所示为一简单电解池装置,在CuSO4溶液中插入一对铂电极,以蓄电池(E)为电源,以伏特计(V)测量电极间的电压,以变阻器(R)调节线路电流,用电流表(A)测量电流的大小。这样就组成了电解池。
当外加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时,开始没有明显的电流,看不出有连续电解的现象。直到两极间有足够大的电压时,才见到有显著的电极反应发生,通过溶液的电流随之增大。电解时,Cu2+离子移向阴极,获得电子,还原为金属铜析出在铂极上,阴离子移向阳极,因为OH-离子比SO24-离子更易放出电
子,所以,阳极上发生的氧化反应为2OH-《=》H2O+1/2O2+2e放出O2气。
我们若用一个网状铂电极作阴极,一个螺旋状铂电极作阳极,并加入适当的阳极去极化剂,进行电解。通过称量电解前和电解完毕后的铂网电极的重量(烘干后称重),即可精确地得到镀上去的金属铜的重量,从而计算出试液中铜的含量。这就是电解分析中最普通的一种方法。
二、分解电压和超电压
在上述电解过程中,为什么外加电压很小时不能引起电极反应呢?只有极微量电流流过电解池,这个电流称为残余电流。若以外加电压Vs为横坐标,电解池电流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如图12-19所示的i-Vs曲线。图上D点电压是能够引起电解质连续电解的最低外加电压,叫做该电解质的“分解电压”(V分)。(1M CuSO4溶液的V分=1.49伏)。
为什么必须在外加电压大于分解电压时电解才能顺利进行呢?因为开始电解时,由于阴极上积聚还原产物Cu,它与溶液中Cu2+组成铜电极。阳极上氧化产生O,与溶液中OH~组成氧电极,铜电极和氧电极组成一个原电池,产生一个电动势,极性正好与电解池相反,称为“反电势”。例如,若电解1MCuSO4溶液,其反电势应等于氧电对和铜电对电极电位的代数差。
(Pt)Cu|CuSO4(1M)|O2(1大气压)(Pt)
E=φ°o2/oH--φ°cu2+/cu=1.23-0.34=0.89(伏)
在理论上,分解电压在数值上应该等于电解产物所产生的反电势,但实际进行电解时所需外加电压总是大于计算所得到的理论值。如上述电解1M CuSO4溶液时,所需外加电压不
是0.89伏而是1.49伏。我们把前者称为理论分解电压,而后者称为实际分解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等于理论分解电压、电池内阻产生的电压降(iR)和超电压三者之和。一般电池内阻的电压降是不大的,实际分解电压大于理论分解电压的原因主要是存在超电压。超电压可以分别产生在两个电极上。
超电压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浓差极化。电解进行时,电极表面附近离子浓度迅速降低,与主体溶液之间产生一个浓度差。因此,继续电解时,要使阳离子在阴极析出,外加于阴极的电位必须比理论电极电位更负些,而要使阴离子在阳极析出,外加于阳极的电位必须比理论电极电位更正些。这种实际电极电位偏离理论电极电位的现象叫做极化现象。由浓差极化产生的超电压叫做浓差超电压。
超电压产生的原因之二是电化学极化。有些电极反应可能分若干步进行的,由于其中某一步骤需要较大的活化能,进行得比较缓慢,它就控制着整个反应速度。因此,为了使离子有足够的能量,需提高电极电位,这一部分额外增加的电压叫做活化超电压。
超电压的大小同电流密度、电极材料、电极表面和温度、pH值等因素有关。
三、普通电解分析法
在许多比较简单的测定中(例如测定硫酸铜中铜的含量),采用普通电解分析法就可以达到精密定量分析的目的。
电解的装置,电源可以用蓄电池或硅整流器,所加电压的数值用伏特表指示(并联在两电极间)。通过的电流强度可用安培表指示(串联在电路中)。搅拌器在图上没有画出,一般可用小马达转动阳极或应用电磁搅拌器达到搅拌目的。电极由铂制成,阴极制成网状,阳极制成螺旋状。
电解时,在两极加一比该电解质分解电压大的外加电压。此外加电压有时要比分解电压大数倍,以便使电解迅速进行。电解作用进行过程中,由于金属离子浓度不断降低,以及电解池内阻不断增加,电流将逐渐降低。此时可调节变阻器,增加外加电压,使电流基本上维持不变,直至电解完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