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简介及其发展史
化学先生 / 2019-06-14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根据原子量大小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地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 VIIB),一个第V族,一个零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表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漸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发展史
◆诞生: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依据: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纵行。
◆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成熟: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形成现在的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