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的性质特点
实验室k / 2019-05-13
乙酸在生物体中分布很广,它是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体。此外,在自然界中还广泛存在其他羧酸,如甲酸(又叫蚁酸)、丁酸(又叫酪酸)、己酸(又叫羊油酸)、十六酸(软脂酸)、十八酸(硬脂酸)……等。特别是高级羧酸常以甘油酯——油脂的形式聚集于果实和种籽的细胞中。如将油脂水解,就会得到很多饱和一元羧酸,故这些饱和一元羧酸又叫做脂肪酸。这为棉籽、米糠以及其他多种野生油料作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途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由于元素的单纯的数量增加——而且总是按同一比例——而形成的一系列在质上不同的物体。”这种由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烷烃系列中是这样,在醇、醛、酮和羧酸系列中也是这样。例如:甲酸、乙酸、丙酸在室温下是有刺激气味和酸味的液体,易溶于水,而丁酸至壬酸则为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到了十个碳原子(癸酸)以上的直链羧酸乃是不溶于水的固体。
另外,羧酸的沸点是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比同数碳原子的醇更高(见表2-2)。其主要原因也是氢键的影响,在羧酸分子中,由于极化了的羰基的存在,致使羧酸分子中的氢键比醇还要强,甚至在蒸气及烃类溶剂的稀溶液中,也还有某些二聚体存在,这就是羧酸具有较高沸点和熔点的内因。
表2-2 含同数碳原子的烷、醇、酸的沸点和溶点
|
甲烷 |
甲醇 |
甲酸 |
乙烷 |
乙醇 |
乙酸 |
丙烷 |
丙醇 |
丙酸 |
丁烷 |
丁醇 |
丁酸 |
沸点(℃) |
-161.6 |
64.7 |
110.8 |
-88.6 |
78.4 |
118.1 |
-42.2 |
97.8 |
141.1 |
-0.5 |
117 |
163.5 |
溶点(℃) |
-182.6 |
-93.9 |
8.6 |
-182 |
-112 |
16.67 |
-187.1 |
-127 |
-22 |
-138 |
-89.5 |
-4.7 |
在酸性方面,不同羧酸的强弱也各不相同。甲酸的酸性就比乙酸强,因为乙酸比甲酸増加了亚甲基(—CH2)后,形成的甲基(—CH3)比且具有更大的斥电子能力,甲基的这种影响不仅使甲基与羧基碳原子的σ电子云偏向于羧基碳原子,而且这种性能可以沿着单键传递下去,这种传递作用就称为透导效应。这样就使乙酸羧基中的H原子比甲酸中的H原子难以电离为质子,所以乙酸的酸性要比甲酸弱。同样,乙基的
斥电子能力更比—CH3强,所以丙酸的酸性要更弱些。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诱导效应在碳链中的传递也会很快削弱下去,所以到了高级脂肪酸时,其酸性差别就不大了。
相反,若在乙酸分子中引入一个吸电子的基团,如—Cl原子,组成α-氯乙酸,则同样由于诱导效应的作用,使其H原子具有更大的电离为质子的可能性,故α-氯乙酸的酸性要比
乙酸强,二氯乙酸更强,三氯乙酸的酸性几乎近于硫酸。同样,卤素对羟基的影响,也随着它们之间距离而有所不同:α-C原子上的卤素影响最大,β次之,到γ位影响就很小了。
由此可见,“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自然辩证法》)既然取代基吸引或排斥电子能力的强弱会影响酸的酸性,反过来,从各种取代酸的电离常数的测定,就可以比较各种取代基吸引或排斥电子能力的强弱,其规律如下:
事物的运动就是这样。人们对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计,也就是我们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以上,我们讨论的都是饱和的一元羧酸。但就羧酸而言,它还有不饱和的一元酸(例如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油酸、桐油酸、蓖麻酸等),还有饱和及不饱和的二元酸(如草酸即乙二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烯二酸等),也还有芳香酸(如安息香酸即苯甲酸、水杨酸)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