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材料
超导电性是卡末林·昂内斯(H.Kameligh Onnes)于1911年发现的。他在研究水银低温下的电阻时,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以下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又相继发现十多种金属(如Nb、Tc、Pb、La、V、Ta)都具有这种现象。这种在超低温度下失去电阻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超超导电性的物质,称为超导体。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用Tc表示。Tc是物理常数,同一种材料在相同条件下,Tc为定值。Tc的高低是超导材料能否实际应用的关键。
超导体的种类很多,已发现几十种金属以及大量的金属合金和化合物都具有超导性。超导磁体和超导电材料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获得高速发展,已成功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装置是当今世界上最受重视的临床诊断手段;利用材料的超导电性,可使其载流能力高达10Acm,使超导电机的质量大为减轻,而输出功率大为增加。一个中型磁体,用常规电磁材料质量达20t,而超导磁体只有几千克。在列车和轨道上安装适当的磁体,利用同性磁场相斥,可使列车悬浮起来,称为超导磁体的磁悬浮列车。
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材料是指室温电阻率在10-4~1010Ω·m,处于导体(电阻率约为10-4Ω·m)和绝缘体(大于等于1010Ω·m)之间的材料,已成为无线电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根据能带理论,半导体禁带宽度较小,升温时或在光、电和磁效应下,价电子被激发,从满带进入空带,而在满带形成空穴,在外加加电场中,负的电子和正的空穴的逆向流动形成电流,从而导电。电子和空穴都称为“载流子”。以电子导电为主的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空穴导电为主的半导体,称为p型半导体。
高纯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很差,常用“掺杂”改善其导电性能,掺人的杂质有两种类型:
(1)施主杂质。进入半导体中给出杂质,故称“施主”。如在硅中掺入P或As,P和As有5个价电子,当它和周围的Si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余出1个电子。这个电子在硅半导体内是自由的,可以导电,因此,这类半导体属于n型半导体,如图6-4所示。
(2)受主杂质。能俘获半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杂质,引起接受电子而称为“受主”。如在硅中掺入B,由于B原子只有3个价电子,比Si原子少一个价电子,因此在与周围的Si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其中一个键将缺少一个电子,价带中的电子容易跃迁进入而出现空穴。这类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如图6-4所示。
利用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而变化的性质,做成各种热敏电阻,用于制作测温元件。利用光照射使半导体材料电导率增大的现象,做成光敏电阻,用于光电自动控制及光电材料,可用于图像静电复印。利用温差能使不同半导体材料间产生温差电动势,可以制作热电偶。半导体材料是制作太阳能电池所必需的材料。若在p型半导体表面沉积一层极薄的n型杂质层,组成pn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光线能完全透过这一薄层,满带中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跃迁到导带,并在半导体中同时产生电子和空穴,电子移到n区,空穴移到p区,使n区带负电荷,p区带正电荷,形成光生电势差,如图6-5所示。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