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能在蛋糕上看到用来作为装饰的、闪着银色光泽的小颗粒。这种被称为“银珠”的颗粒,大小不一,有时也会装饰在巧克力上,其内部是糖分制成的,可以和蛋糕、巧克力一起吃下去。
“银珠”表面的银色部分会闪着亮光,就是金属的光泽。
那么,这银色的部分是不是金属呢?
我们用“灯泡检测器”来对其导电性能进行检测。结果,灯泡被点亮了。依据“拥有金属的光泽,同时可以导电”的物质就属于金属物质来看,“银珠”应该也是金属了。
那么,这种银色的金属到底是哪一种金属呢?在“银珠”的包装袋上,标有其成分名称。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分析其属于何种金属。
“银珠”基本不会掉色或生锈,也就是说很难生锈,而且属于可以被食用的无害物质。
包装袋上写有“银(色素)”的字样。而“银”的确很难生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光泽。“仁丹(商品名)”这种药丸的表面也是银色的。“仁丹”是明治38年(1905年)被开发出来的一种综合性保健药品,现在仍作为口服清凉药在销售,通常其使用的包装也是银色。
“仁丹”是银色的,那是金属吗?
通过“灯泡检测器”实验发现,“仁丹”的表现是导电的,所以的确是金属。
那么,这种银色的金属究竟是何种金属呢?当时,由于其成分没有被标示完全,所以其银色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可以尝试将10粒“仁丹”放入淡盐酸中。发现其内部的成分被溶解了,但是银色的外壳却不能被溶解。
通过上图的内容就可以明白,如果是“铝”的话,是可以被淡盐酸溶解的。但是,无法被溶解的话,说明其是电离化倾向比氢元素更小的金属。
然后,在装有其外壳部分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浓硝酸。浓硝酸的酸性很强,除了金、铂等电离化倾向特别小的金属外,其他的金属都可被其溶解。
在少量的浓硝酸作用下,其外壳被溶解了。也就是说变成了离子。
为了检测出金属离子的种类,再加入先前使用的盐酸。其会变成白色浑浊的状态,这说明该离子可能是银离子、铅离子或者水银离子。
铅离子与水银离子都是具有毒性的,不能用于制造食品。那么,剩下的“银”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过滤后的溶液在加入盐酸后,变成了白色浑浊的状态。这种白色的沉淀物在阳光下呈褐色,所以可以推断这是氯化银的沉淀。这样我们终于弄清楚了“仁丹”表面银色物质的成分。
在泡含有硫化氢成分的温泉时,在容器中放入几粒“仁丹”,我们会发现其表面变成了黑色。这是由于“银”变成了“硫化银”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戴着银首饰泡硫黄温泉时,银首饰与温泉水接触的部分会变成黑紫色。
还有,当用橡皮筋捆绑首饰或银质餐具时,由于橡胶中含有硫黄成分,也会导致其变质。
生产“仁丹”为什么不采用相对廉价的“铝”,而要用“银”呢?
铝的光泽难以保持,而且会溶解于胃中,所以才会采用“银”这种较难与空气中的“氧”结合的金属。
我们的胃液属于淡盐酸,“银”是不会被其溶解的。而“银珠”也好,“仁丹”也罢,其表面都是一层仅数万分之一毫米厚的薄银箔。当其进入胃中,与淡盐酸的胃液相遇时,也是不会被其溶解的,最后会被原样排出体外。
另外,“银”可以非常微量地溶于水中。这种带有银离子的水具有杀菌的作用。溶解于其中的“银”也可以被身体吸收。
过量摄入“银”,会引起一种叫作“银皮症”的疾病。因为当“银”进入体内后,银离子会在皮肤中沉淀,从而改变我们皮肤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