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氧化态是所有镧系元素在固体化合物中,在水溶液或其他溶剂中的特性。由于镧系金属在气态时,失去2个s电子和一个d电子或两个s电子和一个f电子所需的电离势比较低,所以一般能形成稳定的+Ⅲ氧化态。有些镧系元素表现出+Ⅱ或+Ⅳ氧化态,但都没有+Ⅲ氧化态稳定。少数+Ⅳ氧化态的固体化合物已经制得,但是只有+Ⅳ氧化态的铈能存在于溶液中,是很强的氧化剂。虽然已经制得一些镧系元素+Ⅱ氧化态的固体化合物,但溶于水很快氧化为+Ⅲ氧化态。只有Sm2+、Eu2+和Yb2+离子能存在于溶液中,都是强还原剂。
氧化态与4f电子层结构的关系见表23-2。
表23-2 氧化态与4f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符号 | +Ⅱ | +Ⅲ | +Ⅳ |
La | 4f0(La3+) | ||
Ce | 4f2(CeCl2) | 4f1(Ce3+) | 4f0(CeO2,CeF4,Ce4+) |
Pr | 4f2(Pr3+) | 4f1(PrO2,PrF4,K2PrF6) | |
Nd | 4f4(NdI2) | 43(Nd3+) | 4f2(Cs3NdF7) |
Pm | 4f4(Pm3+) | ||
Sm | 4f6(SmX2,SmO) | 4f5(Sm3+) | |
Eu | 4f7(Eu2+) | 4f6(Eu3+) | |
Gd | 4f7(Gd3+) | ||
Tb | 4f8(Tb3+) | 4f7(TbO2,TbF4,Cs3TbF7) | |
Dy | 4f9(Dy3+) | 4f8(Cs3DyF7) | |
Ho | 4f10(Ho3+) | ||
Er | 4f11(Er3+) | ||
Tm | 4f13(TmI2) | 4f12(Tm3+) | |
Yb | 4f14(YbX2,Yb2+) | 4f13(Yb3+) | |
Lu | 4f14(Lu3+) |
* 表中离子表示已知一系列化合物,包括固体和水溶液中,X表示卤素原子
由表可见,Ce,Pr,Tb,Dy存在+Ⅳ氧化态,面Sm,Eu,Tm,Yb存在+Ⅱ氧化态。从4f电子层结构来看,当4f层保持或接近全空、半满或全充满的状态时比较稳定。所以Ce,Pr,Tb,Dy常呈现出+Ⅳ氧化态,如Ce(4f0),Pr(4f1),Tb(4f7),Dy(4f8),而Sm,Eu,Tm,Yb则常呈现+Ⅱ氧化态,如Sm(4f6),Eu(4f7),Tm(4f13),Yb(4f14)。此外,Ce,Nd还存在+Ⅱ氧化态,Ce(4f2),Nd(4f4)。Nd还存在+Ⅳ氧化态Nd(4f2)。氧化态的问题不能只从电子层的结构来考虑,比如有些现象就解释不通,为什么Sm,Tm有+Ⅱ氧化态(f6,f13)而没有+Ⅰ氧化态(f7,f14)?为什么Pr、Nd有+Ⅳ氧化态(f1、f2)而Pr没有+Ⅴ氧化态(f0),Nd漫有+Ⅵ氧化态(f0)?这些事实说明在判断某种氧化态是否存在,虽然f0,f7,f14的特别稳定性是一个因素,但还有其它如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如电离势、升华能、水合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