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钠
中文名称:氧化钠英文名称:Sodium oxide;Sodium oxide;Disodium monoxide别名: 一氧化二钠分子式: Na2O分子量: 61.98CAS登录号: 1313-59-3
质检信息质检项目 指标值含量,% ≥80%PSA: 0.00000LOGP: -0.11880
化学特性氧化钠是一种无机物,为白色无定形片状或粉末,对空气和湿敏感。在暗红炽热时熔融,到400℃以上时分解成过氧化钠和金属钠。遇水起剧烈化合反应,形成氢氧化钠。pH >7。熔点 >400℃。密度 ρ(25)2.27g/mL。助燃,具强腐蚀性和氧化性。氧化钠碱金属氧化物,在自然界不单独存在。陶瓷工业上,多用长石、瓷石引入,作用与氧化钾相似。1、与水反应氧化钠可以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如下:Na2O + H2O = 2NaOH2、和酸反应氧化钠能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钠盐与水,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如下:Na2O + 2H+= 2Na++ H2O若氧化钠过量,则过量的氧化钠会继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能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Na2O + CO2=Na2CO33、自身分解氧化钠会分解为过氧化钠和钠单质,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2Na2O = 2Na + Na2O24、与氧气反应氧化钠在常温下和在加热的条件下均可氧化成过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2O + O2= 2Na2O2产品用途氧化钠用作作制取钠化合物,可用作漂白剂、消毒剂、脱氢剂等;化学反应的聚合或缩合剂。
生产方法1、纯氧化钠可用钠与过氧化钠反应或钠与亚硝酸钠反应制得。2Na + Na2O2= 2Na2O6Na + 2NaNO2= 4Na2O + N2↑2、用纯净的叠氮化钠与NaNO3混合加热,可以制得氧化钠。首先在镍盘铺上薄薄的一层纯叠氮化钠。然后把硝酸钠与叠氮化钠混合均匀,研成细粉,装入镍盘。镍盘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用汞扩散泵抽真空,同时开启电炉缓慢升温至200℃,除去反应混合物表面附着的水分后,逐渐升温至270-290℃,升温速度不可太急,否则会引起爆炸。通往真空泵的旋塞可开或关闭,用以控制反应的进程。当温度继续上升,由于生成了亚硝酸盐混合物呈现棕色。当棕色消失,气体停止产生时,温度升至350-400℃,在真空中蒸除过量的钠,并用火焰将玻璃管处的钠镜加热除去。冷却玻璃管,取出镍盘。需注意不要使盘的任何部位碰着钠,防止钠冷凝到盘中Na2O上面,要严格隔绝空气。按以上操作可在3-5h之内制备0.3-0.5g的氧化钠。5NaN3+ NaNO3= 3Na2O + 8N2↑3、用氢氧化钠和金属钠的混合物加热以制备氧化钠。金属钠应稍过量,目的是除去氢氧化钠所含的少量水分。将粒状NaOH和小块金属钠混合,放入镍坩埚。镍坩埚放置于封好底部的硬质玻璃管中,管上部与真空泵和长管压力计联接。混合物在300-320℃开始反应,生成的氢气被真空泵抽出。真空度保持在399.96-533.288Pa(30-40mmHg柱),残留的钠被减压蒸出。生成物为白色粉末,其中Na2O只含96%,另有2% NaOH,2% Na2CO3杂质。4、氧化钠是赤泥的成分之一,占赤泥的2-10%,可与氧化铝共同回收。工业上有酸法和碱法两种方法将赤泥中的氧化钠转化为其他物质并进行回收、发挥其作用。酸法就是将酸性气体或盐酸等加入到赤泥浆中,沉淀分离二氧化硅后再回收氧化钠。碱法有氧化钙法和碳酸钠法两种方法。氧化钙法可以在常压和高压下操作。在常压下,赤泥中的主要成分在常压和一定温度下,能够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合铝硅酸钠钙。在高压下,主要有高压水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高压水化法是在280-300℃温度下,添加石灰,用高Kα溶液处理赤泥,溶出后得到Kα=12-14的铝酸钠溶液。这种方法能综合回收其中的氧化铝和氧化钠,其中氧化钠变为氢氧化铝,氧化钠能循环使用。水热法采用Kα = 4.0 左右的溶液来处理赤泥,赤泥中钠的回收率可达 80%-90%,但氧化铝回收率低,只有10%-20% , 处理后的赤泥铝硅比仍大于1。碳酸钠法在1000℃以上高温下赤泥中的氧化钠转变为铝酸钠、铁酸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化钠;一氧化钠化学品英文名:sodium oxide;sodium monoxide企业名称: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企业地址:广东省汕头市潮汕路西陇中街1-3号邮 编: 515064 传 真: 0754-82481768企业应急电话:400-7788689电子邮件地址:339904316@qq.com网站地址:https://www.999gou.cn/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 混合物有害物成分 浓度 CAS No.氧化钠 1313-59-3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8.2类 碱性腐蚀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氧化钠对人体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对眼睛、皮肤、粘膜能造成严重灼伤。接触后可引起灼伤、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喉炎、气短。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燃爆危险:不燃,无特殊燃爆特性。遇水剧烈反应。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并放热。与酸类物质能发生剧烈反应。与铵盐反应放出氨气。在潮湿条件下能腐蚀某些金属。有害燃烧产物:无意义。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酸碱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减少飞散、避免雨淋。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通风、低温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酸类、食用化学品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接触限值:MAC(mg/m3): 未制定标准 PC-TWA(mg/m3): 未制定标准PC-STEL(mg/m3): 未制定标准 TLV-C(mg/m3): 未制定标准TLV-TWA(mg/m3): TLV-STEL(mg/m3):监测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手 防 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白色无定形片状或粉末。pH值: 无意义 熔点(℃): 1132沸点(℃): 1275(升华) 相对密度(水=1): 2.27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意义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爆炸上限[%(V/V)]: 无意义溶解性:主要用途:氧化钠用作聚合、缩合剂及脱氢剂。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稳定禁配物:酸类、水。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聚合危害:不聚合分解产物: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LD50:LC50:刺激性: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生物降解性:非生物降解性: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废弃处置方法:在污水处理厂处理和中和。废弃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82006UN编号:1825包装类别:Ⅱ类包装包装标志:腐蚀品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金属桶(罐)或塑料桶外花格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9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危险化学品名录。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填表时间: 2021年11月17日填表部门: 研发部数据审核单位:修改说明: 暂无
产品信息 [重量] 25g [颜色] 白色 危险性类别 [危险性类别] 危险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