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硅酸
中文名称: 氟硅酸
英文名称:Hexafluorosilicic acid
化学别名:硅氟氢酸
分子式: F6H2Si
分子量: 144.09
CAS号: 16961-83-4
质检信息
检验项目 指标
含量, ≥30~32%
硫酸盐(SO4),% ≤0.2
游离氟(F)含量,% ≤ 0.35
铜(Cu),% ≤ 0.0002
重金属(以Pb计),% ≤ 0.020
PSA: 0.00000
LOGP: 2.36540
化学特性
氟硅酸是一种化学物质,无色液体,密度1.22 g/mL at 25 °C沸点108-109°C闪点108-109°C折射率1.3500不稳定,易分解为四氟化硅和氟化氢。水溶液无色,呈强酸性反应。有刺激性盐酸气味。为约30-35%的氟化氢硅水溶液,煮沸分解为能挥发的四氟化硅及氟化氢,对玻璃、陶瓷有腐蚀性。与水混溶。有害,具强腐蚀性。常温下即易分解(约50%)为四氟化硅和氟化氢。水溶液显强酸性,酸的强度跟硫酸相当。浓溶液(60~70%)冷却时,析出无色含两分子水的氟硅酸(熔点19℃)。13.3%的氟硅酸水溶液最稳定,蒸馏时不分解。由二氧化硅溶解于氢氟酸中或混合石英粉、氟化钙和浓硫酸后加热制得。也可从磷肥厂中分解磷矿时逸出的四氟化硅气体用水吸收而得。氟硅酸有消毒性能,能腐蚀玻璃、陶瓷、铅及其他金属,应贮存于铁制、蜡制或塑料制的容器中。硅氟酸没有无水产品,最高浓度为60.92%,组成为13.3%时最稳定,蒸馏时不分解。能腐蚀玻璃、陶瓷、铅及其他金属,对皮肤有强烈腐蚀,对人体的吸收器官有毒害,凝固点:19°C(二水结晶)。
用氢氟酸与四氟化硅或二氧化硅反应可制得氟硅酸:SiF4+2HF=H2SiF6SiO2+6HF=H2SiF6+2H2O四氟化硅水解,滤去硅酸凝胶也可制得氟硅酸。至今尚未制得纯酸,其水溶液稳定。常温下,稀溶液可贮存在玻璃瓶中。它是一种配位强酸(与硫酸的强度相当),易与碱反应生成氟硅酸盐。H2SiF6+2NaOH=Na2SiF6+2H2O四氟化硅与氟化物化合也生成氟硅酸盐:SiF6+2KF=K2SiF6氟硅酸及其盐皆有毒。氟硅酸的稀溶液在啤酒生产中用作消毒剂。氟硅酸钠可用作农作物的杀虫剂、木材的防腐剂、搪瓷的乳白剂。氟硅酸钾可制太阳能级的纯硅(99.97%)。因碱金属(锂除外)和钡的氟硅酸盐难溶于水,氟硅酸还用于高氯酸、过氧化氢等物质的制备。例如,2KClO4+H2SiF6=K2SiF6↓+2HClO4BaO2+H2SiF6=BaSiF6↓+H2O2。
产品用途
氟硅酸用作制取氟硅酸钠、钾、铵、镁、铜、钡和其它氟硅酸盐及四氟化硅的基本原料。用于金属电镀、木材防腐、啤酒消毒,酿造设备消毒(1-2%H2SIF6)和铅的电解精制等。还用作媒染剂和金属表面处理剂。测定钡;分离钡和锶;铅、锡的电解精制;氟硅酸盐的制备;设备消毒。也用于硅酸盐的合成。
生产方法
硅石粉酸解法在衬铅的酸解设备中先加入氢氟酸,然后逐渐加入硅石粉,使之反应。反应完成后,加入稻糠灰以中和游离的氢氟酸,同时起到漂白溶液的作用,过滤溶液,在滤出的清液中加入适量的黄丹粉(PbO)以除去氢氟酸中带入的硫酸根,再经过滤,制得氟硅酸成品。其6HF+SiO2→H2SiF6+2H2O (H2SiF6是酸性远强于HF的二元酸)
离子方程式:SiO2+6HF==2H++[SiF6](2-)+2H2O
由湿法磷酸生产中释放出四氟化硅经水吸收制得。亦可由硅砂与氢氟酸反应制得或用硅砂、氟化钙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得。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氟硅酸;硅氟酸;六氟合硅酸
化学品英文名:fluosilicic acid;silicofluoric acid
企业名称: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企业地址:广东省汕头市潮汕路西陇中街1-3号
邮 编: 515064 传 真: 0754-82481768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339904316@qq.com
网站地址:https://www.999gou.cn/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 纯品 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 浓度 CAS No.
氟硅酸 16961-83-4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氟硅酸皮肤直接接触,引起发红,局部有烧灼感,重者有溃疡形成。对机体的作用似氢氟酸,但较弱。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不燃,无特殊燃爆特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无意义。
灭火方法: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腐、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碎石灰石(CaCO3)、苏打灰(Na2CO3)或石灰(CaO)中和。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接触限值:
MAC(mg/m3): - PC-TWA(mg/m3): 2[按F计]
PC-STEL(mg/m3): 5*[按F计] TLV-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WA(mg/m3):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 防 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的发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pH值: 无资料 熔点(℃): -17~-20
沸点(℃): 105 相对密度(水=1): 1.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3.19(20℃)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溶于水。
主要用途:氟硅酸制取氟硅酸盐及四氟化硅的原料,也应用于金属电镀、木材防腐、啤酒消毒等。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碱类、易燃或可燃物。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聚合危害:不聚合
分解产物:氟化氢。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属中等毒类。动物吸入,主要见刺激症状,尸检见肺部充血、出血、水肿 、支气管肺炎,肝、肾充血等。
LD50:
大鼠经口LD50(mg/kg): 430
LC50:
刺激性: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其他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方法: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废弃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81025
UN编号:1778
包装类别:Ⅱ类包装
包装标志:腐蚀品;有毒品
包装方法:装入塑料瓶,特种电木、橡胶或铅容器,严封后再装入坚固木箱中。木箱内用不燃材料衬垫,每箱净重不超过20公斤,3~5公斤包装每箱限装4 瓶;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9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危险化学品名录;
高毒物品目录。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填表时间: 2022年6月21日
填表部门: 研发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