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行物质含量分析,目的是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然而,虽然我们用最可靠的分析方法,精密的仪器,精细的进行操作,测得的数据也不可能和真实值完全一致。这就说明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产生误差的基本规律,完全有可能将误差减小到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使分析结果能更好的为生产和科研服务。为此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免的方法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误差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它是由分析过程中的某些经常原因造成的。在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表现出来,它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这种误差可以设法减小到可忽略的程度。化验分析中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仪器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使用的仪器本身不够精密所造成的。例如使用未经校正的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有时其标值与真实体积不相符合。
2.方法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本身造成的。例如在容量分析中,由于反应进行不完全,等当点与终点不相符合,以及发生其它副反应等,都会引起系統的测定误差。
3.试剂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蒸馏水中含有杂质,试剂不纯所造成的。
4.操作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分析工作者掌握操作条件与操作规程稍有出入而造成的误差。例如对滴定终点颜色的判断,有人偏深,有人偏浅等。
偶然误差又称未定误差。产生这类误差的原因是不固定的。它的大小和正负是可变的。例如实验环境的温度、压力、湿度的变化,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引起天平的振动等因素所造成的。表面看来这种误差似乎没有规律,但当进行多次测量,可以发现它有以下规律:
① 同样大小的正负偶然误差几乎有相等的出现机会;
② 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③ 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此规律可用图8-2表示。根据上述规律为了减少偶然误差,应该重复多做几次平行实验并取其平均值。这样可使正负偶然误差相互抵消,平均值就接近真实值。
除以上两类误差外,还有一种误差称为过失误差,这种误差是由于操作不正确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如加错试剂,读错砝码,溶液溅失等,皆可引起较大的误差。有较大误差的数值在找出原因后应弃去不用。绝不允许把过失误差当做偶然误差。这种误差只要工作认真,操作正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分析测定中,一般要进行多次测定,这样可消除偶然误差,提高精密度。如果再消除系统误差(做空白试验,校正仪器,对照试验等),就可得到较好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