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液管
移液管又称吸管(图1-24),用作准确地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常用的只有两三种,即刻度管(简)形式和单标胖肚式。胖肚吸管比刻度筒形吸管准确。另外,5毫升以下的还有一种称为奥氏吸管。吸管規格分为0.1、0.2、0.5、1.0、5、10、15、20、25、50、100毫升。
移液管的洗涤,一般使用重铬酸钾洗液,浸泡一定时间后,在水龙头上(可用皮管连接)用较大量的水沖洗干净,再用蒸福水冲洗三次以上,沥去水分,管外用滤纸或干净毛巾擦干(注意,移液管不应放在烘箱中烘烤)。
使用前应用被吸取的溶液少洗涤2~3次。在吸取一般性溶液时,可用嘴直接吸取(最好每人专用),但吸取有毒或挥发性的溶液时,则需用吸气球(或洗耳球)或大一些滴管用的橡皮头吸取。用毕后,应插在移液管架的各专用孔中,最好管的两端均套一个专用的自作滤纸管套。
使用移液管时,要用右手执管,吸过刻度后,速用食指堵住管口(图1-25),再将多余的溶液徐徐地放入瓶内。放至所需刻度时,将食指压紧,管尖离开液面后,管尖在瓶壁上轻触并稍停一下,使管外壁上的液体流在瓶内,速仔细移到需放入的瓶中,将食指松开任其自流出溶液。用嘴吹出(加压)是不正确的。
这里应该提到的是,最后一滴的处理方法,各书上的要求以及各厂产品都不一致,总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将管尖在瓶壁上停15秒后,管内仍留下的即不吹出或挤压出来。这是因为一般在制作移液管时,最后一滴是没有计算在应放出的体积之内的。
(2)管外壁上刻有一个“吹”字,这是制管时将最后一滴计算在内,规定要吹出来。
(3)也有用左手握住吸管,右手食指紧压管口,借手的热使管中空气膨胀加上右食指加压,将最后一滴压出来。这种方法比较古老,现在用的不多,而且也不提倡使用。
(4)也有一律是用嘴吹出来。
比较来说,除第(2)种制作时规定“吹”出外(这种多为1毫升的),第(1)种方法较为合理(图1-26)。 但特别应该强调,只要个人操作使用固定的吸管采用一个方法,系统误差比较一致,在实验结果中一般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如果移液管经过标定,在使用时应与标定的方法一致。
容量瓶
容量瓶也简称为量瓶,作制备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和定容实验用。量瓶的体积规格比较严格,一般规定为在200时的体积,如工作时室内温度(特别是冬、夏天)相差太大,需以水浴(200)法进行使用。
使用量瓶配制溶液时,一般是先将固体物质在烧杯中用小量溶剂溶解,然后将溶液定量地转移到量瓶中,烧杯用少量水冲洗图1-27容を2~3次併入量瓶中,再一边加溶剂一边摇动量瓶,使溶液逐步混合稀释。这样,配制
的溶液既均匀,又避免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如果固体溶质是易溶的,而且溶解时又没有很大的热效应发生,也可将称取的固体溶质小心地(用小纸筒)置于量瓶中加水直接溶解,溶解完全后,再进行稀释。
当稀释至溶液面接近标线时,应等待1~2分钟,使附在瓶颈内壁的水流下,并消失了液面上的小气泡后,逐滴加水恰至刻度,即溶液弯月面下缘的最低点和标线相切。这时,量瓶内的溶液还是不均匀的,必须将量瓶反复倒置并用力摇动几次,使溶液充分混合均匀。
量瓶的塞子切不能乱用、乱放。使用量瓶的操作方法如图1-28所示。
容量瓶不能直火加热,水浴加热时也不宜骤热和骤冷,量瓶也不能放在烘箱中娂烤。
强碱能严重腐蚀玻璃,所以不能用量瓶贮存强碱溶液。否则,量瓶的体积会有变化,造成更大的误差。
量瓶亦有棕色的,用于制备避光的溶液。量瓶的规格有5、10、25、50、100、200、250、500、1000、2000毫升。
量筒和量杯
在量取一般不太精确的体积的液体及配制要求不太精确浓度的试剂时,如百分浓度、比例浓度、不需标定的当量浓度等,可直接用量筒或量杯量取溶液。量杯还可以将溶质直接加在共中配制试剂,但量杯的精确度比量筒更差。它们的规格5、10、20、25、50、100、250、500、1000、2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