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解过程中,为什么外加电压很小时不能引起电极反应呢?只有极微量电流流过电解池,这个电流称为残余电流。若以外加电压V外为横坐标,电解池电流i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如图12-19所示的i-V外曲线。图上D点电压是能够引起电解质连续电解的最低外加电压,叫做该电解质的“分解电压”(V分)。(1M CuSO4溶液的V分=1.49伏)。
为什么必须在外加电压大于分解电压时电解才能顺利进行呢?因为开始电解时,由于阴极上积聚还原产物Cu,它与溶液中Cu2+组成铜电极。阳极上氧化产生O2,与溶液中OH-组成氧电极,铜电极和氧电极组成一个原电池,产生一个电动势,极性正好与电解池相反,称为“反电势”。例如,若电解1M CuSO4溶液,其反电势应等于氧电对和铜电对电极电位的代数差。
(Pt) Cu|CuSO4(1M)|O2(1大气压)(Pt)
E=φ°O2/OH--φ°Cu2+/Cu=1.23-0.34=0.89(伏)
在理论上,分解电压在数值上应该等于电解产物所产生的反电势,但实际进行电解时所需外加电压总是大于计算所得到的理论值。如上述电解1M CuSO4溶液时,所需外加电压不是0.89伏而是1.49伏。我们把前者称为理论分解电压,而后者称为实际分解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等于理论分解电压、电池内阻产生的电压降(iR)和超电压三者之和。一般电池内阻的电压降是不大的,实际分解电压大于理论分解电压的原因主要是存在超电压。超电压可以分别产生在两个电极上。
超电压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浓差极化。电解进行时,电极表面附近离子浓度迅速降低,与主体溶液之间产生一个浓度差。因此,继续电解时,要使阳离子在阴极析出,外加于阴极的电位必须比理论电极电位更负些,而要使阴离子在阳极析出,外加于阳极的电位必须比理论电极电位更正些。这种实际电极电位偏离理论电极电位的现象叫做极化现象。由浓差极化产生的超电压叫做浓差超电压。
超电压产生的原因之二是电化学极化。有些电极反应可能分若干步进行的,由于其中某一步骤需要较大的活化能,进行得比较缓慢,它就控制着整个反应速度。因此,为了使离子有足够的能量,需提高电极电位,这一部分额外增加的电压叫做活化超电压。
超电压的大小同电流密度、电极材料、电极表面和温度、pH值等因素有关。